摘要:甘草是執(zhí)業(yè)中藥師考試中常見的一味中藥,為了幫助各位考生理解和記憶甘草這味中藥的知識點,希賽老師將甘草的來源、性狀鑒別、功效以及主治病證等進行分析,希望大家能有所收獲。
甘草
【來源】
為豆科植物甘草、脹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莖。
【產地】主產于內蒙古。
【采收加工】以春季采收為主,一般在開花前期采收。
【性狀鑒別】
(1)形狀:根及根莖呈圓柱形。
(2)表面:外皮松緊不一,紅棕色、暗棕色或灰褐色,有顯著的縱皺紋、溝紋、皮孔及稀疏的細根痕。
(3)質地:質堅實而重。
(4)斷面:略顯纖維性,黃白色,有粉性,形成層環(huán)明顯,射線放射狀,常有裂隙,顯“菊花心”。
(5)氣味:氣微,味甜而特殊。
【顯微鑒別】
纖維成束,壁厚,微木化,周圍薄壁細胞含草酸鈣方晶,形成晶纖維。草酸鈣方晶多見。木栓細胞紅棕色,多角形,微木化。具緣紋孔導管較大。
【指標成分】甘草酸即甘草皂苷(五環(huán)三萜齊墩果烷型皂苷)、甘草苷(黃酮苷)。
【藥理作用】
抗?jié)?鎮(zhèn)咳、祛痰;解毒(甘草酸和甘草次酸)。
【藥物代謝】
(1)甘草皂苷極性越大,脂溶性越差,胃腸道吸收能力減弱;
(2)具有溶血性:不宜采用注射給藥;
(3)甘草酸是甘草次酸與2分子葡萄糖醛酸構成的苷,具有較高的血漿蛋白結合率、小腸不易吸收、生物利用度低等特點。在腸道菌群的作用下,代謝為甘草次酸,脂溶性增強,易于吸收,并可透過血腦屏障;
(4)藥代顯示非線性動力學性質,體現(xiàn)類肝腸循環(huán)的性質,如消除半衰期延長。
【炮制方法】蜜炙法(炙甘草)。
炙甘草:以補脾和胃、益氣復脈力勝。
【功效】
補中益氣,祛痰止咳,解毒,緩急止痛,緩和藥性。
【主治病證】
(1)心氣虛的心動悸、脈結代;
(2)脾虛乏力、食少便溏;
(3)咳嗽氣喘;
(4)瘡癰腫毒,食物或藥物中毒;
(5)脘腹或四肢攣急疼痛;
(6)調和諸藥。
執(zhí)業(yè)藥師備考資料免費領取
去領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