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幫助考生更多掌握執(zhí)業(yè)西藥師相關知識點,希賽網推出每日一病癥學習系列,今天所講病癥為手足真菌感染,希望能讓考生有所收獲。
手足真菌感染
手癬和足癬是指由皮膚癬菌引起的手足部淺表皮膚真菌感染。主要累及指(趾)間、手掌、足跖及側緣,嚴重時可波及手、足背及腕、踝部。若皮膚癬菌僅感染足背和手背的皮膚,通常稱為體癬。
一、臨床表現(xiàn)
1. 水皰型:以小水皰為主,成群或散在分布,皰壁厚,內容物澄清,干燥吸收后出現(xiàn)脫屑,常伴瘙癢。
2. 間擦糜爛型:以第4~5和第3~4趾間最為常見,多見于足部多汗、經常浸水或長期穿不透氣鞋的人,夏季多發(fā)。皮損表現(xiàn)為趾間糜爛、浸漬發(fā)白,除去浸漬發(fā)白的上皮可見其下紅色糜爛面,可有少許滲液。
3. 鱗屑角化型:皮損多累及掌跖,呈彌漫性皮膚粗糙、增厚、脫屑、干燥。自覺癥狀輕微,冬季易發(fā)生皸裂、出血、疼痛。
二、藥物治療
1. 外用藥物治療
(1)咪唑類抗真菌藥物
① 克霉唑、益康唑、咪康唑、酮康唑、聯(lián)苯芐唑、異康唑、舍他康唑、奧昔康唑及盧立康唑。
② 每日1~2次外用,一般療程需要4周。
(2)丙烯胺類抗真菌藥物
① 萘替芬、特比萘芬和布替萘芬。
② 每日1~2次外用, 一般療程2~4周即可獲得良好的療效。
(3)其他抗真菌藥物
① 阿莫羅芬、環(huán)吡酮胺、利拉萘酯。
② 每日1次外用,一般療程需要4周。
③ 環(huán)吡酮胺很適合治療易繼發(fā)細菌感染的間擦型足癬。
(4)角質剝脫劑:水楊酸,主要用于鱗屑角化型手、足癬患者。
2. 系統(tǒng)治療
(1)伊曲康唑:一般建議成人200mg/d,療程為水皰型和間擦糜爛型1~2周、鱗屑角化型2~3周,甲癬需每月服1周、停3周并連續(xù)治療3個月。
(2)特比萘芬:250mg/d,療程同伊曲康唑。
3. 聯(lián)合治療
(1)一種外用藥物聯(lián)合一種口服藥物。
(2)安全性方面需要注意口服抗真菌藥物的禁忌證和藥物相互作用。
(3)兩種外用藥物的聯(lián)合可選擇抗真菌作用機制不同的藥物,如咪唑類聯(lián)合丙烯胺類藥物等。
三、用藥指導與患者教育
1. 手、足癬尤其是足癬容易復發(fā)或再感染,患者須注意個人衛(wèi)生和健康管理。
2. 治療須足量、足療程:一般治療體、股癬需2~4周,足癬需1個月,甲癬需3~6個月。使用外用藥物癥狀消失后,真菌仍然存活在皮膚鱗屑或貼身衣物中,遇到潮暖環(huán)境又會大量繁殖,導致癬病復發(fā)。因此,表面癥狀消失后,仍要堅持用藥1~2周。
3. 外用制劑應避免接觸眼睛和其他黏膜,抗真菌乳膏不得用于皮膚破潰處。若用藥部位有燒灼感、紅腫等情況應停藥,并將局部藥物洗凈,在醫(yī)生指導下更換藥物。
4. 注意患者的年齡,特比萘芬乳膏對于兒童禁用。
5. 避免濫用激素軟膏,涂擦激素軟膏只能起到一時的緩解。
執(zhí)業(yè)藥師備考資料免費領取
去領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