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出于()。
A.《寡人之于國也》
B.《師說》
C.《勸學》
D.《燭之武退秦師》
A.《寡人之于國也》
B.《師說》
C.《勸學》
D.《燭之武退秦師》
第4題
A.吾嘗終日而思矣
B.假舟輯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C.籍史民,封府軍,而待將軍
D.時時而間進
第5題
A.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B.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C.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
D.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黑質(zhì)而白章
第6題
A.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B.溫故而知新。 人不知而不慍。
C.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D.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縵立遠視,而望幸焉。
第9題
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汜南。
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日:“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為已。”公日:“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夜縋而也,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變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币嗳ブ?p>秦晉圍鄭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的話來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