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PMP®考試內容均來源官方教材《PMBOK®指南》中的五大過程組以及十大知識領域,為了方便考生備考PMP®考試,希賽老師將PMP®備考知識點分為14個章節(jié),梳理了每個重要知識點,可供考生使用。
在PMP®考試中,五大過程組是指啟動過程組、規(guī)劃過程組、執(zhí)行過程組、監(jiān)控過程組、收尾過程組,十大知識領域是指整合管理、范圍管理、時間管理、成本管理、質量管理、項目資源管理、溝通管理、風險管理、采購管理、項目相關方管理。更多備考知識詳解請閱讀項目管理PMP®高頻知識點復習資料(3)!
1.項目范圍VS產品范圍
產品范圍是指產品、服務或成果所具有的特征和功能。
項目范圍是指為交付具有規(guī)定特性與功能的產品、服務或成果而必須完成的工作。
產品范圍是項目范圍的基礎,產品范圍的定義是產品要求的量度,而項目范圍的定義是產生項目管理計劃的基礎,兩種范圍在應用上有區(qū)別。
2.定義范圍VS確認范圍
定義范圍是制定項目和產品詳細描述的過程。主要作用是,描述產品、服務或成果的邊界和驗收標準。定義范圍是在收集需求之后,簡單點說就是定義項目要提供什么。
確認范圍是確認范圍是正式驗收已完成的項目可交付成果的過程。主要作用是使驗收過程具有客觀性;同時通過確認每個可交付成果。簡單說就是核實可交付成果。
3.范圍管理計劃
范圍管理計劃描述將如何定義、制定、監(jiān)督、控制和確認項目范圍。
有助于降低項目范圍蔓延的風險;
制定項目范圍說明書;
根據詳細項目范圍說明書創(chuàng)建 WBS;
確定如何審批和維護范圍基準;
正式驗收已完成的項目可交付成果;
處理對詳細項目范圍說明書的變更;
基于項目的需要,范圍管理計劃可以是正式或非正式的、非常詳細或高度概括的。
4.需求管理計劃
需求管理計劃描述將如何分析、記錄和管理項目和產品的需求。
如何規(guī)劃、跟蹤和匯報各種需求活動;
配置管理活動;
需求優(yōu)先級排序過程;
測量指標及使用這些指標的理由;
反映哪些需求屬性將被列入跟蹤矩陣的跟蹤結構。
5.收集需求定義及分類
收集需求指在定義和管理客戶期望。需求是WBS的基礎,成本、進度和質量計劃也都要在這些需求的基礎上進行。
需求分為業(yè)務需求、相關方需求、解決方案需求(功能需求/非功能需求)、過渡和就緒需求、項目需求和質量需求等。
6.收集需求工具技術--原型法
原型法是一種根據相關方初步需求,利用產品開發(fā)工具,快速地建立一個產品模型展示給相關方,在此基礎上與相關方交流,最終實現相關方需求的產品快速開發(fā)的方法。原型法符合漸進明細的理念,在經過足夠的反饋循環(huán)之后,就可以從原型中獲得足夠完整的需求,并進而進入設計或制造階段。
7.需求跟蹤矩陣
需求跟蹤矩陣是將產品需求從其來源連接到能滿足需求的可交付成果的一種表格。使用需求跟蹤矩陣,將每個需求與業(yè)務目標或項目目標聯系起來,有助于確保每個需求都具有商業(yè)價值。
包括:
業(yè)務需要、機會、目的和目標;
項目目標;
項目范圍/WBS中的可交付成果;
產品設計;
產品開發(fā);
測試策略和測試腳本;
高層級需求到詳細需求。
8.項目范圍說明書
項目范圍說明書是對項目范圍、主要可交付成果、假設條件和制約因素的描述。
它記錄了整個范圍,包括項目和產品范圍;詳細描述了項目的可交付成果;還代表項目相關方之間就項目范圍所達成的共識。包括:產品范圍描述;驗收標準;可交付成果;項目的除外責任。
9.需求跟蹤矩陣VS項目范圍說明書
需求跟蹤矩陣是把產品需求從來源連接到能滿足需求的可交付成果的一種表格。
適用范圍:把需求和可交付成果鏈接在一起,或產品符合計劃,需要確定需求是否完成。
項目范圍說明書是對項目范圍、主要可交付成果、假設條件和制約因素的描述。
適用范圍:在哪里可以找到可交付成果,或具體、詳細,出現最準確估算,需要最詳細的文件。
10.范圍基準
范圍基準是經過批準的范圍說明書、WBS和相應的WBS詞典,只有通過正式的邊鋒控制程序才能進行變更,它被用作比較的基礎。范圍基準是項目管理計劃的組成部分。
范圍基準包括:項目范圍說明書、WBS、工作包、規(guī)劃包、WBS詞典。
11.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就是提煉、分析和仔細審查已經獲取到的需求,以確保所有的項目相關方都明白其含義并找出其中的錯誤、遺漏或其他不足的地方。需求分析的關鍵在于對業(yè)務領域的研究與理解。通常包括:
繪制產品上下文范圍關系圖;
創(chuàng)建原型;
分析需求的可行性;
確定需求的優(yōu)先級;
為需求建立模型;
使用QFD;
12.WBS & WBS詞典
WBS:WBS?是對項目團隊為實現項目目標、創(chuàng)建所需可交付成果而需要實施的全部工作范圍的層級分解。工作分解結構每向下分解一層,代表對項目工作更詳細的定義。
WBS詞典:是針對WBS中的每個組件,詳細描述可交付成果、活動和進度信息的文件。
13.范圍蔓延
1、判斷范圍蔓延:團隊外部要求增加功能,團隊未走流程,直接執(zhí)行,則是范圍蔓延。
2、團隊內部自發(fā)增加功能,屬于鍍金。
3、題干描述:直接添加功能-存在范圍蔓延,首先應該分析影響,并停止繼續(xù)添加,或者走變更流程添加。
14.創(chuàng)建工作分解結構
創(chuàng)建工作分解結構(WBS)是把項目可交付成果和項目工作分解成較小、更易于管理的組件的過程。
本過程的主要作用是,為所要交付的內容提供架構,它僅開展一次或僅在項目的預定義點開展。
完成定義范圍或者完成范圍說明書后的下一步,是創(chuàng)建工作分解結構。
15.創(chuàng)建WBS工具-分解
分解是一種把項目范圍和項目可交付成果逐步劃分為更小、更便于管理的組成部分的技術。
分解所需的活動:
識別和分析可交付成果及相關工作;
確定WBS的結構與編排方法;
自上而下逐層細化分解;
為WBS組成部分制定和分配標識編碼;
核實工作分解的程度是否恰當;
16.創(chuàng)建WBS工具-分解原則
100%規(guī)則:WBS包含了全部的產品和項目工作;
滾動式規(guī)劃:要在未來遠期才完成的可交付成果或子項目,當前可能無法分解。通常要等到這些可交付成果或子項目的信息足夠明確后,才能制定出WBS中的相應細節(jié);
一般情況下,WBS應控制在4~6層;
8-80原則,建議工作包的大小應該至少需要8小時來完成,而總完成時間也不應該大于80小時。
17.控制賬戶VS工作包
控制賬戶是一種管理控制點,在該控制點上,將范圍、預算(資源計劃)、實際成本和進度加以整合,并將它們與掙值進行比較,以測量績效;一個控制賬戶可以包括一個或多個工作包,但是每個工作包只能屬于一個控制賬戶。
工作包是位于WBS每條分支最底層的可交付成果或項目工作組成部分。
18.規(guī)劃包
規(guī)劃包是在控制賬戶之下,工作內容已知但尚缺詳細進度活動的WBS組成部分。規(guī)劃包是在控制賬戶之下、工作包之上的WBS要素。
規(guī)劃包是暫時用來做計劃的。隨著情況逐漸清晰,規(guī)劃包最終將被分解成工作包及相應的具體活動。
19.確認范圍
確認范圍是是由客戶或發(fā)起人審查從控制質量過程輸出的核實的可交付成果,確認這些可交付成果已經圓滿完成并通過正式驗收。
本過程對可交付成果的確認和最終驗收。
主要作用是,使驗收過程具有客觀性;同時通過確認每個可交付成果,來提高最終產品、服務或成果獲得驗收的可能性。
確認范圍應該貫穿項目的始終。
20.確認范圍VS控制質量
確認范圍主要關注對可交付成果的驗收,控制質量主要關注可交付成果的正確性及是否滿足質量要求。質量控制通常先于確認范圍進行,但二者也可同時進行。質量控制屬內部檢查,由執(zhí)行組織的相應質量部門實施;確認范圍由外部相關方(客戶或發(fā)起人)對項目可交付成果進行檢查驗收。
21.確認范圍VS項目收尾
確認范圍與項目收尾的不同之處在于:雖然確認范圍與項目收尾工作都在階段末進行,但確認范圍強調的是核實與接受可交付成果,而項目收尾強調的是結束項目(或階段)所要做的流程性工作。
確認范圍與項目收尾都有驗收工作,確認范圍強調驗收項目可交付成果,項目收尾強調驗收產品。
22.確認范圍VS核實產品
核實產品,是針對產品是否完成,在項目(或階段)結束時由發(fā)起人或客戶來驗證,強調的是產品是否完整;
確認范圍,是針對項目可交付成果,由客戶或發(fā)起人在階段末確認驗收的過程,確認范圍主要關注對可交付成果的驗收。
23.控制范圍
控制范圍是監(jiān)督項目和產品的范圍狀態(tài),管理范圍基準變更的過程。
本過程的主要作用是,在整個項目期間保持對范圍基準的維護。
對項目范圍進行控制,就必須確保所有請求的變更、推薦的糾正措施或預防措施都經過實施整體變更控制過程的處理。
24.工具技術--訪談
訪談是通過與相關方直接交談,來獲取信息的正式或非正式方法。訪談分為結構化和非結構化兩種。結構化是指事先準備好一系列問題,有針對地進行;而非結構化則是只列出一個粗略的想法,根據訪談的具體情況發(fā)揮。最有效的訪談是結合這兩種方法進行(半結構化),畢竟不可能把什么事情都一一計劃清楚,應該保持良好的靈活性。
25.訪談典型做法與應用
訪談的典型做法是向被訪者提出預設和即興的問題,并記錄他們的回答。通常采取一對一的形式,但也可以有多個被訪者和/或多個訪問者共同參與。
制定項目章程、制定項目管理計劃、收集需求、 規(guī)劃質量管理、識別風險、實施定性風險分析、實施定量風險分析、 規(guī)劃風險應對等8個過程使用了訪談技術。
26.工具技術--焦點小組
焦點小組是指召集預定的相關方和主題希賽網,了解他們對所討論的產品、服務或成果的期望和態(tài)度的一種啟發(fā)式技術。焦點小組會議由一位受過訓練的主持人引導大家進行互動式討論。
焦點小組會議是一種群體訪談而非一對一訪談,比一對一訪談更有利于互動交流,往往比一對一的訪談更加熱烈。
27.工具技術--名義小組技術
名義小組技術是用于促進頭腦風暴的一種技術,通過投票排列最有用的創(chuàng)意,以便進一步開展頭腦風暴或優(yōu)先排序。名義小組技術是一種結構化的頭腦風暴形式,與一般的頭腦風暴法相比,名義小組技術可以使那些不善言辭的參與者也能充分發(fā)表自己的意見。一種典型的名義小組技術是德爾菲技術。
只有收集需求過程使用了名義小組技能。
28.德爾菲技術的優(yōu)點
德爾菲技術與常見的召集希賽網開會、通過集體討論、得出一致預測意見的希賽網會議法既有聯系又有區(qū)別。德爾菲技術能發(fā)揮希賽網會議法的優(yōu)點,即:
能充分發(fā)揮各位希賽網的作用,集思廣益,準確性高;
能將各位希賽網意見的分歧點表達出來,取各家之長,避各家之短。
29.德爾菲技術的優(yōu)點VS缺點
德爾菲技術與常見的召集希賽網開會、通過集體討論、得出一致預測意見的希賽網會議法既有聯系又有區(qū)別。德爾菲技術又能避免希賽網會議法的缺點:
權威人士的意見影響他人的意見;
有些希賽網礙于情面,不愿意發(fā)表與其他人不同的意見;
出于自尊心而不愿意修改自己原來不全面的意見;
德爾菲技術的主要缺點是過程比較復雜,花費時間較長。
30.工具技術--問卷和調查
問卷和調查是指通過設計書面問題,向為數眾多的受訪者快速收集信息。下列情況最適合使用問卷調查方法:受眾多樣化、需要快速完成調查、受訪者地理位置分散,并且適合開展統(tǒng)計分析。
收集需求、控制質量和識別相關方等3個過程使用了問卷和調查技術。
31.問卷調查VS訪談
與訪談相比,問卷調查可以在短時間內,以低廉的代價從大量的回答中收集數據;問卷調查允許回答者匿名填寫,大多數相關方可能會提供真實信息;問卷調查的結果比較好整理和統(tǒng)計。問卷調查最大的不足就是缺乏靈活性。
較好的做法是將訪談和問卷調查結合使用。先問卷調查,后再針對分析的結果進行小范圍的相關方訪談,作為補充。
32.工具技術--標桿對照
標桿對照是指將實際或計劃的產品、流程和實踐與其他可比組織的做法進行比較,以便識別最佳實踐、形成改進意見,并為績效考核提供依據。作為標桿的項目可以來自執(zhí)行組織內部或外部,或者來自同一應用領域或其他應用領域,也允許用不同應用領域或行業(yè)的項目做類比。
收集需求、規(guī)劃質量管理和規(guī)劃相關方參與等使用了標桿對照。
33.親和圖VS思維導圖
親和圖。用來對大量創(chuàng)意進行分組的技術,以便進一步審查和分析。就是把一堆創(chuàng)意(比如用便利貼寫上),按照一定的方式進行聚合,最后呈現出來的圖形。
思維導圖。把從頭腦風暴中獲得的創(chuàng)意整合成一張圖,用以反映創(chuàng)意之間的共性與差異,激發(fā)新創(chuàng)意。
PMP®備考資料免費領取
去領取
PMP®報考條件-自助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