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成人高考高起點語文專項練習題及答案:閱讀選擇題

成人高考 責任編輯:楊銳頻 2021-08-17

摘要:在每一年的成人高考中,很多考生都會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語文這一科目上,因此,大家在平常的復習中就得努力做題了。下面就來看看希賽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21年成人高考高起點語文專項練習題及答案:閱讀選擇題。

2021年成人高考高起點語文專項練習題及答案:閱讀選擇題

編輯推薦:2021年成人高考高起點語文復習資料匯總

點擊查看>>更多成人高考備考技巧

1、閱讀下文,完成第1-4題。

每月有六至九天專門受理民事訴訟,當然農忙季節(jié)——即自四月一日到七月三十日——除外(在此期間,凡涉及戶婚、田土及各類輕微之事的爭訟概不受理)。州縣官在每月將定的這幾天里必須親自坐堂接受人們的控告。他的第一個步驟是通過當堂質問決定控告是當受理還是當駁回。在訴狀的末尾寫上一個“批”詞,或宣布受理,或說明不受理的理由。

寫批詞的方式,人各有異。一些精明能干的州縣官一收到訴狀就在原告面前揮毫立就寫出批詞或與幕友討論后親自寫批,因而聞名遐邇。有些州縣官雖然并不親自寫批詞,但喜歡與幕友們討論案子并發(fā)表自己的見解。然而,大多數州縣官并不熟悉法律,也無能力寫批詞,因而只得求幕友代為作批。方大冢忠告,只有經驗豐富的州縣官才可試試當庭作批詞;因為缺乏經驗的官員所作的批詞或許無法使人信服,甚至是荒謬的。

法律規(guī)定,屬州縣司法管轄的民事案件必須在二十日內審結。然而,因為拖延審判并沒有刑責,許多州縣官無視這一期限。對州縣官的這類抱怨經常可見。

(摘自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范忠信、晏鋒譯,法律出版社,2003)

(1)根據上文內容,州縣官寫批詞的意義在于:( A )

A.決定案件是否進入訴訟程序

B.決定案件屬于民事案件還是刑事案件

C.決定案件的最終結果

D.決定案件的執(zhí)行

(2)根據上文內容,州縣官行使的權利在性質上屬于:( C )

A.行政權 B.立法權

C.司法權 D.監(jiān)察權

(3)在實踐中,批詞主要由誰撰寫?( C )

A.州官 B.縣官

C.幕友 D.衙役

(3)根據當時法律規(guī)定,屬州縣司法管轄的民事案件必須在二十日內:( B )

A.決定是否受理 B.做出判決

C.寫出批詞 D.討論案情

2、閱讀下文,完成第1-4題。

據明人蔣一葵 《長安客話》記述,昔日的永樂大鐘,日供六僧擊之,“晝夜撞擊,聲聞數十里,其聲宏宏,時遠時近,有異他鐘”。如此美妙絕倫的鐘聲是怎么樣形成的呢?

從外表上可以明顯看出,大鐘的鐘壁上下厚度不同,鐘腰的厚度是94毫米,而鐘口的壁厚是185毫米。測音表明,不同厚度的各個部分,都會產生相應得頻率振動,發(fā)出不同的聲音,而這眾多分音的匯集就是一首雄偉的交響曲。

加上永樂大鐘合理的和金成分比率,優(yōu)雅鐘聲的出現就不是偶然了。明永樂大鐘的成分中含銅80.5%、錫16.4%及少量其他元素。當含錫在16%左右時,就能保證鐘體強度、韌度適度,保持鐘聲振動的持續(xù)性;若含錫量過多或太少都會使鐘聲余音減短,那么就無法欣賞到永樂大鐘聞聲數十里的悠長鐘聲了。

同時還發(fā)現,永樂大鐘的正下方,由一個直徑4米、深0.7米的八角形地坑,它不單方便人們仰視大鐘內壁,還有為鐘聲散音的功能,與現代舞臺前樂池的聲學作用異曲同工。

三管齊下方才造就了永樂大鐘舉世無雙的完美音質。那么,明朝的能工巧匠是如何設計出這令人叫絕的聲場呢?

中國古鐘千百年來的發(fā)展脈絡有其自成一派的風格樣式。中國鐘的基本形狀是鐘聲高度與口徑之比在1:0.7左右,西洋中則在1:1左右。中國鐘用鐘杵從外壁敲擊,而西洋鐘用鐘舌從內部敲擊,因而發(fā)出的聲音比中國鐘更加急促、高昂。

通過物理分析,鐘聲產生于撞鐘引起的振動,而鐘聲的強弱、高低、音色主要取決于鐘體的形狀和材質。鐘壁厚則鐘聲沉悶,反之清脆;鐘體短而口徑大則鐘聲消失得比較快,反之悠長。永樂大鐘上端閉塞、下端鐘口開放,形成鐘頂小、鐘腰細、鐘身長、鐘口外張似喇叭。當撞擊時,引起鐘聲振動,使各分音的頻率恰當,產生拍頻現象。此外,成份分析的結果告示我們,永樂大鐘的合金成份比率與《周禮?考工記》中的“六齊”大致相符。

(選自劉民朝主編《科技發(fā)明的歷史長河》,上海科技技術文獻出版社,2004)

(1)本文最合適的題目是:( C )

A.永樂大鐘的鑄造工藝 B.永樂大鐘的歷史沿革

C.永樂大鐘的聲學探密 D.永樂大鐘的聲音藝術

(2)本文第五段中“三管齊下”指的是:( C )

A.鐘壁的厚度、合金成分的比率、鐘體中雜質的含量

B.鐘體的形狀、合金成分的比率、鐘壁的厚度

C.合金分成的比率、鐘壁的厚度、鐘下的地坑

D.鐘下的地坑、古鐘的風格、鐘體中錫的含量

(3)根據本文,以下因素中能最有效保證鐘聲余音幽遠的是:( A )

A.適度的含錫量 B.微小的雜質含量 C.鐘體的高度 D.鐘壁的厚度

(4)根據本文,大鐘下方地坑的聲學作用是:( D )

A.方便撞鐘 B.方便觀賞 C.匯聚分音 D.鐘聲散音

3閱讀下文,完成第1-4題。

利用機會就是乘時:機會稍縱即逝,所以______而______以外,還該______而______。治生或者說致富的過程,在那時有三個階段:第一,“無財作力”,以勞力賺錢。稍有積蓄,便是第二,“少有斗智”,因為資本太小,一方面虧蝕不起,一方面要爭取暴利,不得不費盡心機,想出許多“花招”來取勝,于是第三:“既饒爭時”,默察時勢環(huán)境的變化,掌握機會,大量進貨、拋售,或作遠程的投資。

這個過程與目前的情況,幾乎完全吻合;所謂“少有斗智”,正就是中小企業(yè)經營之所以特感吃力之故,一旦有了數千萬的資本,就不必再去冒險投資,只要挑有益于國計民生的企業(yè)投資,必有盈利,成為“不窺市井,不行異邑,坐而待收,身有處士之義”的現代“封君”。

但是,這樣舒服的做法不大可能成為巨富的。要成巨富,還須“爭時”,放遠眼光、走在別人前面;當然,僅有眼光是不夠的,作為一個第一流的貨殖家,要像刁間那樣具備“智”、“勇”、“仁”、“強”四種品德。

這是白圭的理論,而為刁間所充分實踐。白圭是洛陽人,生在戰(zhàn)國初期,周威烈王的那個時代;其時有個有名的經濟學家,名叫李悝,幫助魏文候從事經濟革新,獲得極大的成功。李悝是個重農主義者,所以他的經濟學說,偏重在農業(yè)方面的改革,概括而言,可得八個字:增加生產、調節(jié)盈虛。

(選自高陽《假官真做清官冊》,《高陽作品集》,上海三聯書店,2003)

(1)根據上下文,在文中橫線處按順序填入詞語,最恰當的一組是( B )

A.坐爭時起乘時 B.坐乘時起爭時

C.起乘時坐爭時 D.起爭時坐乘時

(2)根據上下文,刁間是( A )

A.成功的商人 B.富有智謀的“封君”

C.著名的經濟學家 D.優(yōu)秀的社會實踐者

(3)以下經商的行為,符合原文論述的是( C )

A.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 B.船小好調頭

C.該出手時就出手 D.揀了芝麻,丟了西瓜

(4)按照白圭的理論,最有可能成為巨富的人是( B )

A.眼光超前、行動迅速的人

B.懂得爭時且具有非凡商業(yè)智慧的人

C.商業(yè)意識超前、品德優(yōu)秀的人

D.市場洞察力敏銳、決策果斷的人

4、閱讀下文,完成第1-4題。

喝 茶

前回徐志摩先生在平民中學講“吃茶”——并不是胡適之先生所說的“吃講茶”-- 我沒有工夫去聽,又可惜沒有見到他精心結構的講稿,但我推想他是在講日本的“茶道”,而且一定說得很好。茶道的意思,用平民的話來講,可以稱作“忙里偷閑,苦中作樂”。在不完全的現世享樂一點美與和諧,在剎那間體會永久,是日本之“象征的文化”里的一種代表藝術。關于這一件事,徐先生一定已有透徹巧妙的解說,不必再來多嘴,我現在所想說的,只是我個人的很平常的吃茶觀罷了。

喝茶以綠茶為正宗。紅茶已沒有什么意味,何況又加糖一與牛奶?葛辛的《草堂隨筆》確是很有趣味的書,但冬之卷里說及飲茶,以為英國家庭里下午的紅茶與黃油面包是一日中最大的樂事,支那飲茶已歷千百年,未必能領略此種樂趣與實益的萬分之一,則我殊不以為然。紅茶帶“土斯”未始不可吃,但這只是當飯,在肚饑時食之而已;我的所謂喝茶,卻是喝清茶,在賞鑒其色與香與昧,意未必在止渴,自然更不在果腹了。中國古昔曾吃過煎茶及抹茶,現在所用的都是泡茶,岡倉覺三在《茶之書》里很巧妙地稱之曰“自然主義的茶”,所以我們所重的即在這自然之妙味。中國人上茶館去,左一碗右一碗的喝了半天,好像是剛從沙漠里回來的樣子,頗合于我的喝茶的意思(聽說閩粵有所謂吃工夫茶者自然更有道理),只可惜近來太是洋場化,失了本意,其結果成為飯館子之流,只在鄉(xiāng)村間還保存一點古風,唯是屋宇器具簡陋萬分,或者但可稱為頗有喝茶之意,而未可許為已得喝茶之道也。

喝茶當于瓦屋紙窗下,清泉綠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飲,得半日之閑,可抵十年塵夢。喝茶之后,再去繼續(xù)修各人的勝業(yè),無論為名為利都無不可,但偶然的片刻憂游乃正亦斷不可少。中國吃茶時多吃瓜子,我覺得不很適宜;喝茶時可吃的東西應當是清淡的“茶食”。中國的茶食卻變了“滿漢餑餑”,不是吃茶時所吃的東西了。日本的點心形色優(yōu)雅,味道樸素,很合于茶食的資格,江南茶館中有一種“干絲”,用豆腐干切成細絲,加姜絲醬油,重湯燉熱,上澆麻油,出以供客,其利益為“堂倌”所獨有。學生們的習慣,平?!案山z”既出,大抵不即食,等到麻油再加,開木重換之后,始行舉箸,最為合適,因為一到即罄,次碗即至,不遑應酬,否則麻油三澆,旋即撤去,怒形于色,未免使客不歡而散,茶意都消了。

日本用茶淘飯,名日“茶漬”,以腌菜及“澤庵”(即福建的黃土蘿卜,日本澤庵法師始傳此法,蓋從中國傳去)等為佐,很有清淡而甘香的風味。中國人未嘗不這樣吃,唯其原因,非由窮閑即為節(jié)省,殆少由故意往清茶淡飯中尋其固有之味者,此所以為可惜也。

(1)根據文意,對作者所講求的“吃茶之道”內容概括不準確的一項是( D )

A.喝茶當于瓦屋紙窗下

B.賞鑒其色與香與味

C.用素雅的陶瓷茶具飲清泉緣茶

D.中國人上茶館去,左一碗右一碗的喝了半天

(2)聯系全文,對中國茶道衰落的根本原因判斷準確的一項是( C )

A.喝茶成了一種止渴的需求

B.太洋場化

C.中國太窮困了

D.日本“茶道”的滲入

(3)下列各句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 )

A.開頭引徐志摩講吃茶,意在引出自己對中國茶道的看法,也含有對徐志摩崇洋媚外人格的批評。

B.文章從飲茶歷史講起,說到人們吃茶的習慣及各地不同的飲茶方法,寫來如數家珍。

C.作者由飲茶的環(huán)境談及“茶食”,時與日本相比,含有對中國茶道衰落的感嘆。

D.中國本是有著千百年飲茶歷史的國家,但飲茶卻越來越變成一種止渴的需求,只有南方偏僻的山鄉(xiāng)才可見到富有意味的飲茶方式。

5、閱讀下文,完成各題。

文化危機深化到一定程度,必定引起深刻的文化轉型。所謂文化轉型,是指特定時代、特定民族或群體賴以生存的主導性文化模式為另一種新的主導性文化模式所取代。在這種意義上,文化轉型同文化危機一樣,并不是經常發(fā)生的社會歷史現象,無論是個體的文化習慣的改變、價值信念或信仰的改變,還是特定群體或特定社會某些文化特質或文化理念的一般意義上自覺的或不自覺的更新,都不能算作文化轉型,只有在大的歷史尺度上所發(fā)生的主導性文化觀念、文化理念、價值體系、文化習慣的總體性的、根本性的轉變,才是我們所說的文化轉型。按照這種尺度,人類迄今所經歷的最深刻的文化轉型就是現代化進程中的文化轉型,即傳統(tǒng)農業(yè)文明條件下自在自發(fā)的經驗型的文化模式被工業(yè)文明條件下的自由自覺的理性文化模式所取代。這即是人們通常所說的文化的現代化或人自身的現代化。

文化的變化呈現出多樣化的特征。例如,我們生活世界中的具體的文化要素、文化特質、文化形式即使在文化模式的常規(guī)期或穩(wěn)定期也會或快或慢地變化,一些習慣、慣例、文藝形式、儀式等等甚至在總體文化模式沒有發(fā)生根本性變化時,也會自己經歷生滅的變化。但這種變化不是我們所說的文化模式在總體上所經歷的裂變與危機。再如,當一種文化中的個體通過交往或遷移而生活于另一種文化之中時,他也必須經歷痛苦的文化模式轉換問題;同樣,當一個個體經歷生命中的不同的生理時期,必須經過個體文化模式的階段性轉變,這些也同樣不是我們所說的文化轉型。就是兩種不同的文化通過人的交往或交流發(fā)生接觸和碰撞,也會引起某一方或雙方人的衣食住行、語言符號、審美情趣的一些具體改變。即使這樣,也還不一定是真正的文化轉型。

應當看到,文化轉型和文化危機密不可分。一方面,同文化模式的常規(guī)期和穩(wěn)定期相比,文化危機和文化轉型共同構成了文化模式的劇變期或革命期。在文化模式的劇變期中,文化危機和文化轉型是同一個歷史進程彼此密切相連的兩個階段,如果說,在總的文化沖突與劇變時期中,文化危機代表著量變的過程,文化轉型則是這一量變過程達到一個轉折的關節(jié)點而引起的質變。另一方面,文化危機和文化轉型本身就是交織在一起的,文化危機是文化轉型的過程,文化轉型是文化危機的結果。即是說,一種深刻的文化轉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本身就表現為一個過程,無論是現實社會運動或人的生活層面上的文化失范或文化沖突,還是社會精英層面對于現實文化危機的自覺反思或批判,都是文化轉型過程的重要內涵。

(1)下列對于“文化轉型”的理解,不準確的一項是 (D)

A、特定的時代、民族或群體賴以生存的主導性文化模式所發(fā)生的根本性的改變

B、在大的歷史背景下所發(fā)生的主導性文化模式的總體性轉變

C、文化沖突與文化變革在量變過程中發(fā)生的具有轉折意義的質變

D、社會和生活的文化失范或文化沖突,社會精英對現實文化危機的自覺反思或批判

(2)根據原文,下列真正屬于“文化轉型”的一項是 (A)

A、傳統(tǒng)的自在自發(fā)的經驗型文化模式轉變?yōu)楝F代的自由自覺的理性文化模式

B、特定群體或個體文化習慣的改變和價值信念或信仰的改變

C、在文化模式的常規(guī)期或穩(wěn)定期的文化要素、文化特質、文化形式的變化

D、通過交往或遷移而生活于另一種文化之中的文化個體所經歷的文化模式轉變

(3)根據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D)

A、文化的現代化或人的現代化是一種自由自覺的理性文化模式

B、兩種不同的文化在交往或交流的接觸過程中也會發(fā)生變化的碰撞和轉變

C、文化模式的革命意味著由文化危機而達到文化轉型

D、文化危機與文化轉型密不可分,文化危機一旦出現,就標志著文化轉型的到來

更多資料
更多課程
更多真題
溫馨提示:因考試政策、內容不斷變化與調整,本網站提供的以上信息僅供參考,如有異議,請考生以權威部門公布的內容為準!
專注在線職業(yè)教育24年

項目管理

信息系統(tǒng)項目管理師

廠商認證

信息系統(tǒng)項目管理師

信息系統(tǒng)項目管理師

!
咨詢在線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