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下面給大家?guī)淼氖?019年成人高考專升本《語文》考試模擬練習及答案,僅供參考。
下面給大家?guī)淼氖?019年成人高考專升本《語文》考試模擬練習及答案,僅供參考。
一、選擇題:
1.李清照的《聲聲慢》(尋尋覓覓)是( )
A.豪放詞
B.田園詞
C.婉約詞
D.風雅詞
參考答案:C
參考解析:本題考查考生對古代作家作品和風格的認識。李清照是宋代“婉約派”代表詞人,再聯(lián)系《聲聲慢》(尋尋覓覓)這首詞的風格特點,可以確定它是“婉約詞”。
2.王維的《山居秋暝》是一首( )
A.山水詩
B.田園詩
C.邊塞詩
D.愛情詩
參考答案:A
參考解析:此題意在考查考生對詩歌題材的了解。王維是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作家,但從本詩的內(nèi)容來看,是一首山水詩。本題關(guān)鍵是區(qū)別A項和B項,要求熟讀詩歌,以便腦海中有清晰的印象。
3.下列作品中屬紀傳體通史的是( )
A.《論語》
B.《戰(zhàn)國策》
C.《史記》
D.《左傳》
參考答案:C
參考解析:《國語》和《戰(zhàn)國策》是國別體史書,《史記》是紀傳體史書。只有《左傳》是沿用《春秋》本有的編年體體例對其作內(nèi)容詳解。
4.《選擇與安排》是一篇談寫作經(jīng)驗的( )
A.社論
B.議論文
C.演講稿
D.文藝評論
參考答案:B
參考解析:此題考查考生對文章文體的掌握情況。該文是一篇談寫作的選材和布局問題的議論文。
5.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反詰修辭格的是( )
A.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
B.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C.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D.明明如月,何時可掇?
參考答案:C
參考解析:反詰是修辭方法的一種,反詰句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比正面闡述更有力,更能引起人的警覺。C項“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出自李清照的詞《聲聲慢》(尋覓覓)。國破家亡,自己的滿腹才學又得不到施展,作者的理想與抱負也變成泡影而破滅,與滿地堆積的黃花何異“如今有誰堪摘”看似問花,實則問人,反詰今昔不堪對比,晚景更加凄涼。
6.下列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正確的是( )
A.孟嘗君不說,曰:“諾,先生休矣!”
先生休矣:先生休息吧!
B.今將軍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
何乃故也:這是什么緣故呢。
C.虜多且近,即有急,奈何。
即有急:即使遇到緊急情況。
D.愿陛下矜愍愚誠,聽臣微志。
聽臣微志:準許我實現(xiàn)這個微小的心愿。
參考答案:D
參考解析: A項“先生休矣!”的意思是“先生算了吧!”;B項“何乃故也”的意思是“何況是以前的呢”;C項“即有急”的意思是“倘若有了緊急情況”。
二、文言文閱讀
閱讀《張中丞傳后敘》中的一段話,回答文后問題。
二公之賢,其講之精矣。余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盡之卒,戰(zhàn)百萬日滋之師,蔽遮江淮,沮遏其勢,天下之不亡,其誰之功也?當是時,棄城而圖存者,不可一二數(shù);擅強兵坐而觀者,相環(huán)也。不追議此,而責二公以死守,亦見其自比于逆亂,設(shè)淫辭而助之攻也。
7.指出這段話的抒情特點。
參考答案:寓情于敘事,寓情于議論,愛憎分明,感情強烈。
8.這段話可分幾層?概括各層大意。
參考答案:這段話分為三層:第一層從開頭到“其誰之功也”,肯定張巡、許遠“守一城,捍天下”的功績;第二層從“當是時”劾“相環(huán)也”,揭露逃跑者和旁觀者的卑鄙行為;第三層“不追議此”到結(jié)尾,抨擊誣蔑張巡、許遠者的顛倒是非,“自比于逆亂”。
9.指出“以千百就盡之卒,戰(zhàn)百萬日滋之師”兩句中的主要對比成分。
參考答案:這兩句中的對比成分主要有二:一是兵少與兵多的對比,一是“就近”與“日滋”的對比。
三、現(xiàn)代文閱讀
閱讀《我愛這土地》中的下列詩句,回答下面小題。
假如我是一只鳥,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10.詩人為什么強調(diào)“鳥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參考答案:這既是假設(shè),又是進一步的推論。用以表現(xiàn)“鳥”(詩人)對“土地”(祖國、人民)的永久的依戀,死了也不離開“土地”,讓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11.詩人為什么要強調(diào)“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參考答案:詩人是用假設(shè)的手法,說自己是一只鳥。當了鳥,仍然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這表明詩人要用自己的詩作喚醒民眾,積極投入到抗日民族解放斗爭中去。他要表達的是人民對侵略者的悲憤、激怒,對未來黎明的向往之情。
12.怎樣理解假設(shè)與排比在本詩中所起的作用?
參考答案:詩中先運用了假設(shè)的手法,變“我”為鳥.具體抒情。然后又連用了由“這”開頭的三個排比旬:“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這三句詩充滿了對侵略者(暴風雨)的仇恨,對被侵略者奴役、欺凌的同胞的同情,以及自己和中華民族對敵人的憤恨。排比句正是詩之精華,加強了全詩的力度。